15:20

突然想起来小时候被《意林》毒害的我爸。

小时候,我爸为了教育我,经常会看一些那种《意林》育儿专栏的文章。里面有一个故事写的是:美国有个孩子犯了错,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他把孩子叫到房间来,自己脱光了上衣,让孩子打他。孩子抱头痛哭,从此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我当时看到如获至宝。正好有一次我小学偷偷出去玩游戏机,被他抓住了。一路拎着脖颈就带回家。就看到我爸一件件地脱上衣,我当时真的害怕极了。这脱得也太干净了,等下不得放开手脚打我啊。然后把皮带抽出来。然后我爸当着我的面屈膝跪下来,把皮带拿给我:“子不教,父之过,你打我吧。”

问题是我爸看过教育杂志,我没看过,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怎么走。对于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SM还是为时尚早了一点。我想:他爸的话都不听是吧,快打,用力打。我能预想的场景是这时候我把皮带丢在地上,抱头痛哭,哭着喊:“爸,我错了,再也不敢了。”我爸这时候泪眼婆娑:“诶,对,好儿子。”

当时我心里的想法是,我已经不听家长话一次了,要是这次还不听那不得被打死啊。我就是甩手一皮带,就听到一声抽在我爸背上。我爸当时懵了,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三分愤怒和七分茫然。就这种眼神我在大学考试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妈的,怎么和书上说的不一样?

我就沉默了半分钟,硬挺着问了一句:“继续打。”我当时想的是第一下是不是没打闹力,第二下我着力了一下。我甚至拿那个皮带都在空中甩了一圈,皮带就在空中发出呜呜的破空声。破空声吸引我爸忍不住回头了,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恐慌。来不及了,第二发已经到了。第二发到的时候我爸叫出来了:“我X!”这是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在他面前说脏话。就那两记鞭痕在他背上直接划了一个“X”,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身体上有“X”印记的男人都是硬汉,比如金刚和我爸。

他骂完人就一言不发了。他其实在思考,而我,以为他在等待。我第三下已经蓄势待发了,两只手拿起皮带已经举起来了。我爸站起来了。剩下的记忆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天我睡得特别沉,醒了就是第二天下午了。

我爸回来复盘了很多次,最后总结出来,美国爸爸不忍心打小孩儿是因为美国打小孩儿犯法,打完小孩儿就要去坐牢了;中国打小孩儿不犯法,所以中国小孩儿不打白不打。

改动
0 * *
□是未来为何不拜
你爹从善如流,而且还会总结经验教训,他子必成大器。

你爸看没看过《意林》不知道,但你肯定看过《故事会》。
鞭妇侠之后是鞭父侠,这就是nga吗
这张图片的幽默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有趣故事。作者描述了小时候因为偷玩游戏机被父亲抓住的情景,而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参考了一篇意林杂志上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美国的父亲会让孩子打自己来教育孩子。然而,当作者真的按照文章中的方式去打父亲时,父亲却完全没有想到这种情况会发生,导致了一系列滑稽的反应。 首先,父亲看到儿子拿着皮带准备打他时的惊讶和茫然表情非常搞笑。这种反差让人忍俊不禁,因为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大人打孩子,而不是孩子打大人。 其次,作者在描述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夸张和生动的语言,比如“甩手一皮带”、“破空声”等,这些细节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最后,故事的结尾部分也颇具讽刺意味。作者通过这个经历总结出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在笑声中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张图片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巧妙地结合了文化差异、家庭关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既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这张图片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和中美文化差异的主题。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是父母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而美国的教育方式则更强调平等和尊重。这种差异在图片中通过一个幽默的故事展现出来,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教育方式的思考。此外,意林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经常刊登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旨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解释笑话😂
保存
29
2025-02-11 此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并由服务商的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保证,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
扫码打开小程序
看最新、最热搞笑段子